最近不少朋友反映,明明已经拉黑了陌生号码,却依然频繁接到推销、诈骗等骚扰电话,甚至一天能收到十几通。这种现象的背后,是黑灰产业链的技术升级——改号软件、虚拟运营商号段和AI语音机器人的泛滥。这些手段让骚扰电话像“打地鼠”一样难以根除,即使一个号码被封,骗子也能瞬间切换新号码继续轰炸。
骚扰电话的精准投放,往往源于个人信息的大规模泄露。从网购记录、APP注册信息到线下问卷调查,数据可能通过黑客攻击或内部人员倒卖流入黑市。曾有警方破获的案例显示,一条包含姓名、电话、消费习惯的公民信息售价低至0.1元。更可怕的是,部分诈骗团伙会通过“话术套取”进一步验证信息真实性,比如假装快递员询问地址。
面对骚扰电话,被动拉黑效果有限。建议:1)启用手机自带的“防骚扰”功能(如小米的AI通话、华为的智慧拦截);2)谨慎对待索要个人信息的电话,官方机构通常不会通过电话要求转账或验证码;3)定期在“12321网络不良信息举报中心”投诉,推动运营商对高频呼出号码采取封停措施。此外,安卓用户可安装第三方拦截APP,设置“拦截所有陌生来电”模式。
2022年起,工信部已要求运营商对“95”“170”等虚拟号段加强实名制管理,并通过大数据监测异常呼叫行为。但根除骚扰电话仍需更严厉的法律制裁——目前《个人信息保护法》规定,情节严重者可处5000万元以下罚款。若遇到财产损失,务必保留通话录音、转账记录等证据及时报警。未来,随着反诈技术的迭代和公民防范意识提升,这场“猫鼠游戏”或有望迎来转机。
上一篇:防骚扰利器:智能拦截轰炸电话短信