2017年,一种名为“电话轰炸”的骚扰行为在互联网上迅速蔓延。这种现象指的是通过软件或脚本,在短时间内向目标手机号发送大量电话或短信,导致对方通信瘫痪。其背后既有技术门槛的降低,也与当时个人信息泄露问题加剧有关。许多不法分子利用这一手段进行报复、敲诈甚至恶作剧,给普通用户带来了极大困扰。
电话轰炸的实现主要依赖两类技术:一是利用网络电话(VoIP)或改号软件,批量发起呼叫;二是通过自动化脚本调用短信接口,实现高频发送。2017年,一些开源工具和付费平台甚至公开提供此类服务,用户只需输入目标号码即可发起攻击。由于运营商对呼叫频率的限制较弱,这类行为一度难以被彻底遏制。
电话轰炸不仅干扰个人生活,还可能引发更严重的安全问题。例如,部分受害者因频繁来电无法接收重要电话,甚至遭遇诈骗。为应对这一问题,2017年多地警方开始专项打击相关黑色产业链,同时手机厂商和运营商也推出了“骚扰拦截”功能。用户可通过设置白名单、启用防骚扰模式或向平台举报来减少影响。
2017年后,我国逐步完善了对电话轰炸的法律约束。《网络安全法》明确将此类行为定义为违法,情节严重的可追究刑事责任。此外,运营商加强了对异常呼叫的监测,技术平台也通过验证码升级等手段提高攻击成本。尽管电话轰炸未完全消失,但其泛滥程度已大幅降低,成为网络安全治理的一个典型案例。
上一篇:电话轰炸黑科技:原理、危害与防御
下一篇:电话轰炸:危害、法律与防范指南